11月1日,以“數字仿真,新質發展”為主題的第三十七屆中國仿真大會在合肥開幕。本次大會設立1個主會場、21個分會場和1個產業展覽,全國頂尖專家與行業領軍企業相聚合肥,共同研討并推動仿真技術從學術研究走向產業深度融合。
亮點頻出
大會現場,50多家企業帶來最前沿的仿真產品,虛擬戰場仿真平臺、AI數字人全息筒、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元宇宙實訓平臺等,吸引了不少參會者熱烈互動。
“這是我們為九三閱兵搭建的全流程仿真系統,可以模擬10萬人級的人群流動與鏡頭機位。”北京理工大學數字媒體與仿真技術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鄭揚向記者演示了其團隊研發的元宇宙仿真平臺,該系統基于“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通過高并發數據建模與可視化推演,提前排查流程風險、優化轉播腳本,“相當于把彩排搬進計算機,把試錯成本降到最低”。
可定制“IP數字人”與“全息背包”等產品吸引了不少人駐足體驗。“比如,孩子學習方面,可以定制一個‘學長’數字人激勵他,陪伴成長。”合肥達樸匯聯科技有限公司商務經理葉惠玲向記者介紹。隨后,她演示了如何通過一張照片和一段音頻,快速生成用戶的數字分身,并實現個性化對話。該產品在東南亞市場廣受歡迎,用于情感陪伴與形象定制。此外,一款可顯示動態形象的全息背包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其重量不足5斤,續航達7~8小時,可作為“行走的廣告機”或潮流配飾使用。
共話未來
“仿真不是飄在學術里的理論,而是接地氣、跨行業的賦能技術。”中國仿真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王凌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仿真技術已成為低空經濟、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領域的“萬金油”,在軍工、航天等關鍵場景中更是“不可替代的底座”。
仿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是未來方向,AI提供智能驅動,仿真確保過程可解釋、結果可驗證。
中國仿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丁剛毅進一步補充說,仿真技術正從“建模仿真”邁向“智能仿真+虛擬仿真”雙軌發展,其橫向打通人、裝備、環境、事件的能力,將為各行各業提供復雜性系統的“透明化推演平臺”。
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合肥正以未來大科學城為創新策源,協同中國科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在數學建模、工業軟件等仿真基礎研究領域深耕厚植。與此同時,產業應用生態蓬勃壯大: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等龍頭企業在虛擬數字人、虛擬工廠等場景打造核心產品,深信科創、九韶智能等創新力量在自動駕駛、幾何內核等細分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與國產替代,有力推動了仿真技術與現有產業的深度融合與雙向賦能。
雙向奔赴
開幕式后,廬陽區作專場產業推介,向與會嘉賓全面展示其堅實的產業載體、完備的政策體系與優越的營商環境。記者在現場獲悉,廬陽區目前布局了7個總建筑面積超200萬平方米的重點產業園,“一港七園”傳感產業格局正加速形成。
“合肥是一座科創名城,更是一座產業名城,已有、在建和預研的13個大科學裝置中有9個落子廬陽并坐擁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廬陽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治表示,仿真技術是“書架到貨架”的關鍵助推器,未來將重點在新能源汽車、傳感器、智慧醫療、助老養老等領域深化仿真應用,實現“技術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據悉,本次大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首日線上線下累計觀看人數突破800萬人次。(見習記者 張翔宇)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