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市委編辦加強機構編制數據信息化、實用化、效能化建設,切實發揮數據在服務決策、資源配置、監督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機構編制保障。
以政策為“路基”,推進數據管理準確詳實。一是完善制度體系。修訂出臺中衛市機構編制實名制系統管理五項規定,明確數據錄入、變動、校驗、聯審等環節工作要求和責任分工,為實名制管理提供制度遵循。二是建立審校機制。明確數據提交階段由主管部門對基礎數據進行全面核查,入庫管理階段由編辦進行重點審核,同時定期開展信息核查,確保實名制信息準確。三是強化數據溯源。歸集整理機構設立、編制調整等歷史文件,形成系統的歷史沿革庫,完整記錄每個機構編制事項的演變過程,實現數據溯源管理。
以信息交互為“路標”,推進數據更新及時規范。一是建立“一對一”反饋機制。 要求各機關事業單位明確1名聯絡員,對入編、減編、調動等業務實行“及時備案制”,確保系統更新與實際情況同步。二是完善部門協作網。與組織、財政、人社等部門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在編數據交叉核驗,確保“機構清、編制清、領導職數清、實有人員清”。三是實施動態監測預警。依托寧夏機構編制信息管理系統,充分發揮“紅綠燈”智能預警功能,對超編進人、違規設置機構、擅自增加職數等情況實時監控、自動預警。
以需求為“路線”,推進數據應用協同高效。一是服務重大改革攻堅。在機構改革中,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功能,建立“機構-職能-編制-人員”四維分析模型,測算涉改部門人員轉隸需求,實現機關“瘦身強體”目標。二是創新資源配置機制。針對“空編不用”和“無編可用”并存的結構性矛盾,采用編制“周轉池”管理模式,保障民生領域用編需求。三是強化績效評估應用。開展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評估,設置7大類21項評估指標,采取“系統監測+實地核查+部門互評”相結合方式開展綜合評估,推動機構編制數據從基礎管理向價值創造轉變。 (擬稿人:朱燕)
信息來源:中國機構編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