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打開世界制造業版圖,安徽正以嶄新姿態占據核心C位:全球每10塊顯示面板就有1塊產自這里,全國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從這里駛出,全國近三成工業車輛帶著"皖字號"馳騁海內外。
"十四五"以來,這片曾以農業和能源原材料為標簽的土地,上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轉型大戲,歷史性邁入工業大省行列,用"位勢向上、結構向優、質效向好、產業向新、企業向強"的亮眼成績單,詮釋了"制造強省"的硬核實力。
位勢躍升: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速度與激情
以前提起安徽工業,大家想到的多是煤炭、鋼鐵,現在安徽的規上工業營收能沖進全國第六,中西部第一,這五年可謂跑出了加速度!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馮克金列出了實打實的增長數據:"十四五"以來,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9%,比全國高出2個百分點;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以8.8%的同比增速位居全國第四,同時領跑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用"快"字彰顯發展韌性。
總量進位的背后,是安徽工業經濟體量的持續壯大。"十四五"以來,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1.42萬億元大關,規上工業營收從3.8萬億元躍升至5.5萬億元,全國排名實現從第12位到第6位的跨越。

更值得驕傲的是貢獻度的穩步提升——工業對全省GDP增長的貢獻率連續保持在30%以上,2024年達41.9%,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飆升至46.4%,近乎撐起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壓艙石"和"火車頭"作用愈發凸顯。
走進蔚來合肥新橋工廠的“黑燈車間”,941臺機器人協同作業,98秒完成整車車門安裝。在合肥經開區,江淮汽車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一輛輛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產線,發往全球各地。
“十四五”以來,全省汽車、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分別增長了2倍和15倍,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汽車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從傳統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的轉型,正是安徽工業位勢躍升的生動縮影。
結構優化:新興產業撐起工業"半壁江山"
在今年舉辦的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上,量子計算機、飛行汽車、固態電池等前沿科技產品讓人目不暇接,1623件展示產品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展品占比高達62%,182件"大國重器"集中亮相,盡顯安徽制造的"科技范"。這背后,是安徽工業結構持續優化的堅實步伐。
“十四五”以來,安徽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制造業"強筋壯骨"。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1%,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從40.3%提升至43.6%,位居全國第三;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從12.2%提高到16.1%,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以27.8%的增速創下"十四五"以來新高,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6.2%。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42.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

"雙招雙引"的持續深化和世界制造業大會的平臺效應,為產業結構優化注入強勁動力。2025年舉辦的世界制造業大會吸引了53個國家和地區的659位外賓參會,促成合作項目735個,總投資達3802億元,其中十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超88%。首次舉辦的"央企安徽行"活動更是收獲滿滿,50家央企的39位負責同志及相關部門、子公司負責人約170余人參加活動。大會期間,參會央企赴8個市和相關省屬企業開展座談交流、項目對接、產業推介等活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4個,簽約優質項目12個、投資規模275億元,開創央地融合發展新局面。
在省會合肥,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低空經濟正在“起飛”。合翼航空公司總經理李曉娜介紹,其零部件與新能源汽車通用率達65%,企業依托其電池研究院與國軒高科等供應鏈企業深度合作。
合肥駱崗公園,這座由舊機場改造的城市新地標,正成為低空觀光等應用場景的絕佳載體。隨著首張載人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的獲得,合翼航空將在此正式開展EH216-S航空器低空觀光商業運營,并計劃逐步開拓城市通勤等場景,這一突破不僅標志著低空經濟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更折射出安徽以新興產業為引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堅定步伐,"打飛的"正從想象走向現實。
質效提升:智改綠轉激活發展新動能
走進益益乳業生產車間,“用心做好每一杯奶”的標語隨處可見,卻鮮見工人身影。“這個車間看似無人,實際上正處于生產狀態,在中央控制室可以看到生產車間、牧場牛舍、擠奶大廳以及銷售終端門店的每一個運行細節。”工作人員介紹。
作為安徽省乳業領域的“老字號”,近年來益益乳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有力提升了企業運營管理水平——智能化率提升27%,產品優良率提升4%,用工減少25%。
益益乳業的轉型故事,是安徽制造業"智改數轉"的生動寫照。“十四五”以來,安徽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數量從不足1000家爆發式增長到2.33萬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從全國第15位躍升至第5位,培育的全球"燈塔工廠"、國家級智能工廠和5G工廠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深入推進,讓土地產出效率大幅提升——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營收增長超30%,畝均稅收增長近40%,員工人均創造營收從146.8萬元提升至187.2萬元。
向"高"攀登的同時,安徽工業也在向"綠"而行。2024年底,規上工業以年均3.8%的能耗增長支撐了7.9%的增加值增長,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4.2%,比全國多降4個百分點,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創新驅動是質效提升的核心密碼。“十四五”以來,安徽企業研發投入突破千億元,建成200多家"國字號"創新平臺,營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創新活動覆蓋率超九成。
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期間,東超科技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提詞器、尊界S800、科大訊飛多語言視聽系統等三大創新產品,廣泛應用在開幕式、會見、晚宴和接待服務,全網涉及三大科技產品相關稿件1575條,瀏覽量2224萬次,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1.1億次,彰顯了安徽制造的創新魅力。

產業煥新:集群發展鑄就"皖造名片"
"現在全球近10%的顯示面板、全國20%的光伏組件、30%的光伏逆變器和工業車輛都是‘安徽造’,全省DRAM動態存儲器芯片產量全國第一,液晶面板顯示驅動芯片晶圓代工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馮克金如數家珍般介紹著安徽的產業優勢。
“十四五”以來,安徽堅持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汽車、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等產業聚鏈成群。裝備制造產業營收突破1.2萬億元,躍居全國第六,其中高端裝備營收占比近五成,工業車輛產銷量、國產六軸機器人出貨量均居全國首位;電子信息產業營收連跨兩個千億臺階,2024年突破5000億元;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產業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三。
當前,安徽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把目光聚焦產業鏈“鏈主”企業。僅最近幾年,就招引蔚來、大眾安徽、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產業基礎日益堅實,零部件企業紛至沓來。
“作為一家上海公司,我們在合肥開啟又一次創業,就是看中了這里雄厚的產業基礎。”上海保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資深經理徐永高說,安徽匯聚著企業的眾多下游客戶,“抵近客戶,既能第一時間掌握他們的需求,溝通效率也大大提高。”
產業煥新的同時,"安徽制造"加速"出海"。"十四五"以來,機電產品占全省出口總值比重從59%提升至70.4%,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出口額同比增長71.9%。
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3/20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91%的受訪德企表示將繼續扎根中國市場。
“前沿的生產技術,使我確信,這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潛在客戶。”在6月舉行的中德智能制造產業對接會上,福斯潤滑油(中國)有限公司項目拓展總監彭碩人(SoerenPietrek)參加了走訪淮南經濟開發區活動,其間,安徽景豐紙業有限公司現代化的生產線令他印象深刻。

企業攀強:梯度培育筑牢發展根基
“十四五”以來,安徽構建起"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企業生態體系。規上工業企業數從1.8萬戶增至近2.5萬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0.85萬戶增至2.3萬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從2818戶增至7221戶,均實現約2倍增長;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690戶,位居全國第八。營收超十億元企業增至775戶,超百億元企業達61戶,超千億元企業達6戶,企業梯隊不斷壯大。
優質項目的持續落地為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2022-2024年,全省招引項目連續三年突破1萬個,50億元以上新開工制造業項目累計達129個。"十四五"以來,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制造業投資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1.2%,位居全國第二,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支撐。
五年砥礪前行,五年蝶變升級。從傳統農業大省到制造大省,從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興產業聚集地,安徽工業用五年時間完成了歷史性跨越。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安徽將繼續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省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以優質服務賦能企業發展,讓"安徽制造"在全球舞臺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書寫工業強省建設的新篇章。(記者 汪喬 許夢宇 符秀云)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