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東方超環”鑄就“億度千秒”世界紀錄,“天元”量子模擬器領跑全球突破,“天都”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近年來,安徽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科技型企業隊伍蓬勃壯大,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格局。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2.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5萬家,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的答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然而,鮮花與掌聲背后,科技創新的“成長煩惱”同樣不容忽視,一場關于“錢”與“智”的深層博弈始終存在。
當創新活力持續迸發,資金供給的適配性問題愈發凸顯:如何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創新全鏈條,而非“大水漫灌”?如何構建貼合企業成長規律的科技金融產品體系,告別“水土不服”?如何推動金融支持從“錦上添花”轉向“雪中送炭”,讓科技型初創企業也能沐浴陽光雨露?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真金白銀”的護航,面對這些現實考題,安徽正積極探索協同發展的破局之道。

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
全鏈條適配,破解發展瓶頸
科技創新從來不是線性推進的簡單過程,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每個環節的資金需求、風險特征都截然不同。傳統信貸“一刀切”的審批邏輯和產品設計,顯然難以適配創新各階段的差異化訴求,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斷點”逐漸顯現。
具體來看,基礎研究階段風險高、周期長、回報不確定,市場資金介入意愿普遍偏低;中試轉化階段資金需求陡增,卻因缺乏傳統抵押物而陷入“融資難”困境;產業化階段需要規模化資金支撐,卻面臨多元融資工具銜接不足的短板。這些斷點相互交織,成為制約創新鏈條貫通的關鍵瓶頸。
如何破解瓶頸?構建科技創新全鏈條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或許是關鍵。
“我們深耕科創金融,推動服務理念從‘看資產’轉向‘看技術’,服務模式從‘單一信貸’升級為‘生態賦能’。”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陳梓表示,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痛點,該行創新研發“科創貸”“知惠貸”等特色產品,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陪伴企業全周期成長,助力科技、產業、金融形成高水平循環。
合肥長豐雙鳳開發區某熱處理技術公司長期專注高端工業電爐研發,手握10項發明專利與3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力突出,但隨著研發投入持續加大,企業一度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困境。
合肥中行走訪得知情況后,沒有拘泥于傳統信貸的抵押物要求,而是迅速組建專業團隊深入調研,基于企業核心技術優勢、清晰商業模式及核心團隊專業背景,量身定制“科技星火貸”融資方案。“這筆資金猶如‘及時雨’,既快速補充了現金流,更堅定了我們承接新訂單的信心。”企業財務總監如此表示。
金融活水的精準滴灌,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紓困成效。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科技貸款余額1.65萬億元、居全國第7。
科創出題,金融答題。接下來,安徽如何在更廣維度發力,構建科技創新全鏈條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
省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支持三大科創高地、高能級科技孵化器建設,創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融資模式,助力高層次科技團隊在皖創新創業,為高質量科技創新提供要素保障。

全周期陪伴,護航企業成長
科技型企業從初創到成熟,呈現出“幼苗期—成長期—成熟期”階梯式特征的成長軌跡。如何精準匹配企業成長節奏,提供覆蓋全流程的金融服務,成為安徽科技金融發展的又一重要課題。
對此,興泰控股基于對新安銀行和“興泰系”融資擔保、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私募基金、小額貸款等在內的集成式金融業務布局,構建了“從實驗室到產業鏈”的深度陪伴科技創新體系。
“研發、轉化、量產,在科技型企業成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興泰控股都深度嵌入,用‘精準對接’化解企業的‘融資難’‘發展憂’,全方位滿足初創型企業、重點產業鏈科創主體的差異化融資需求。”興泰控股主要負責人介紹,公司始終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將摸清科創主體分布、抓準有效資金需求、精準匹配金融服務作為科技金融服務的重要任務,真正實現“創新主體在哪,金融服務就跟到哪”。
針對不同階段的企業特點,興泰控股的服務模式也各有側重。對于尚處“幼苗期”初創科技企業,創新“研究員+業務員”企業診斷服務模式,研判、發掘、打通企業融資堵點難點;對于步入“成長期”重點產業鏈企業,量身定制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服務“全案”,讓金融服務沿“鏈”延伸、靶向發力。
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生產線的量產落地,再到全球市場的拓展,興泰控股始終與科技型企業同頻共振、同向而行,用陪伴式賦能見證企業成長。
省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正構建更為系統的全周期金融支持體系。全省加快打造“基金叢林”,通過政策引導讓資本更愿意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持續擴大科技貸款投放規模,重點增加中長期信貸供給,匹配科創企業長周期發展需求;深入實施“迎客松”行動計劃,完善企業上市培育體系,推動更多優質科技型企業境內外上市,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發力,安徽正以全周期、多維度的金融支持,護航科技企業從“幼苗”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

興泰控股工作團隊調研走訪客戶企業
協同發力,共建良好生態
科技金融生態是一個多元主體協同發力的系統工程,絕非單一部門、單一機構能夠獨立完成。
省金融辦相關負責人認為,良性生態的構建,離不開金融、財政、企業等多方力量的同頻共振,唯有形成“政策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協同機制,才能讓科技金融生態枝繁葉茂。
安徽堅持金融與財政政策同頻共振,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不斷完善貼息、貼費、風險補償等激勵措施,有效降低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成本與金融機構放貸風險,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2023年,我省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信貸模式,為銀企協同探索出一條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新路徑。
這一模式跳出傳統信貸“短期收益導向”的局限,以“跨周期平衡”思維重構銀企關系:銀企雙方通過簽署“貸款合同+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承諾函”的“組合契約”,企業可獲得更長期限、更高額度、更低成本的穩定信貸支持,破解“融資貴、融資急、融資短”的痛點;銀行則通過享有股權投資優先權、結算服務獨占權、債券承銷優先權等權益,實現從“短期信貸提供者”向“長期價值投資者”的轉型,獲得與科技貸款風險相匹配的遠期回報,真正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共同成長”。
創新模式的成效已然顯現:截至今年9月末,安徽已有107家銀行加入“共同成長計劃”,累計為1.4萬戶企業發放貸款超2000億元。
如今,安徽正向著“共同成長計劃”2.0版加速邁進,通過標準化、模塊化推出中長期貸款合同、戰略合作協議等規范文本,探索“認股選擇權”持有、轉讓及收益分配的細化規則,充分調動銀行信貸的積極性,打通“共同成長計劃”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協同發力”、銀企“深度綁定”、機制“創新出圈”……安徽正以多元協同的強大合力,破解科技金融“單打獨斗”的困局,構建“枝繁葉茂”的生態體系。(記者 徐慧媛)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