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安徽”體系加快建設,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中獲得便利與實惠——
看不見的信用,摸得著的紅利
2023年3月,安徽啟動了一項名為“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的改革舉措,讓企業可以用1份信用報告代替40多份由各相關部門出具的無違法違規證明。
之前,這樣的證明對企業上市、融資、并購等重大經營發展事項至關重要。安徽的這項改革,給企業帶來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可以少跑幾十趟路”。后來,越來越多企業感受到,這不僅省時、省力、省成本,而且公開、透明、可預期,讓企業少了很多焦慮。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發布通知,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
此時,這項改革已在安徽先行先試了2年多時間。
在安徽,信用不再只是一個看不見的道德概念,而是正在“變現”成為實實在在的經濟資源和摸得著的“資本”。
一份信用報告,代替了多部門的無違法違規證明;2.3萬億元貸款通過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發放給中小微企業;218.3億元財政資金讓4.5萬家企業“直達快享”……
這些數字背后,是安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刻變革,更是向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加速蝶變。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規則就是市場規則。企業講誠信,換來的是更優厚的資本要素回報;政府講誠信,發出的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堅定承諾,營造了充滿發展活力的營商環境。
當信用成為可測量、可評價、可融資的價值體系時,它正以市場的邏輯重塑著經營主體與政府、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里的一張閃亮的名片、一個鮮活的注腳。
信用是條“捷徑”
“方便,實在方便!這份報告特別高效,給我們省去了大麻煩。”安徽省凱睿鑫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標高興地說。
王海標連稱“方便”的報告,是企業的信用報告,它可通過“皖事通”線上開具,這份報告的功能可不小,能代替至多46個部門的證明。企業在辦理上市、融資、評優評先等事項時,需要到有關政府部門開具無違法違規證明,因為涉及多個部門并有時限要求,企業需要多頭跑、多次跑,耗時費力。為切實解決企業這一類痛點問題,安徽通過系統集成、數據協同、流程再造、化繁為簡,推行“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替代原有相關證明。
“以前若到各單位去開具信用狀況證明,得一趟一趟跑,比如去生態環境分局開無重特大環境突出事件證明、到應急管理局開無安全生產重大事故證明等,現如今經過政府的推廣宣傳,我們知道了通過‘信用中國(安徽)’網站或‘皖事通'App線上就能開具信用報告,幾分鐘的時間就辦好了,少跑幾十趟呢。”王海標表示。
無獨有偶。滁州晴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出納趙寒璐也曾遇到過這樣“重復開證明的煩惱”,在辦理券商盡調時原本需要提供17項部門合規證明,涉及市場監管、稅務、環保等多個領域。
“這一個個部門辦證明實在太累人了,起碼得耗時1個月!”趙寒璐說,在咨詢鳳陽縣發展改革委后,得知有一個“捷徑”——下載企業信用報告。他們在一天之內就搞定了所有流程。
“信用報告真是個好東西,節省了我們材料整理、部門協調等大量人工成本,也省下了因材料延誤導致的額外券商服務費,真的要為這樣高效的營商環境點贊。”趙寒璐說。
自2023年3月,安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實施以來,累計提供信用報告下載31.64萬份,已替代傳統無違法違規證明630萬余份,節省企業和個人成本超3億元。
此項改革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2023年全國優秀信用案例,浙江、江蘇等10多個省市主動對接調研、借鑒推廣。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發布通知,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此時,這項改革已在安徽先行先試了2年多時間。
如今,信用報告的版本內容、服務對象、證明領域、辦理流程、應用場景將進一步“升級”。比如服務對象由企業和自然人拓展升級至所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應用場景增加了申請國(境)內外上市、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上市公司再融資、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場外交易市場掛牌等融資新場景。
信用是融資“通行證”
如果說,信用報告是讓企業“以信用換取了方便”,那么在安徽有一個平臺,能讓企業實實在在品嘗到“信用生金”的“甘甜”。
“上半年扛過了寒冬,現在迎來了秋收。多虧了幾個月之前,平臺以及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才讓企業‘回血’。現在訂單還增加了。”9月4日一大早,安徽順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益順得知美國客戶又下了1.8億元人民幣的訂單。
張益順口中的平臺,是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在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他通過平臺,快速獲得了2家銀行共1600萬元的貸款。
長期以來,全省信用信息歸集客觀存在封閉分散、成本偏高、時效性差等問題,信用信息加工應用存在深度不夠、合成謬誤、延續性差等突出問題,限制了各類金融機構融資服務擴面升級。所以,有效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水平,打破“信息孤島”尤為重要。
安徽率先作出了探索:升級原省級和16市“信易貸”平臺功能,高標準建成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利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地位,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高質量完成13類121項信用融資關鍵數據歸集治理,按公益性原則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覆蓋各類經營主體的普惠融資服務,功能完備程度和融資服務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以前,銀行找優質客戶難,企業找合適資金也難,雙方都‘跑斷腿’。”徽商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就像一個強大的“金融信息樞紐”,不僅成功打破了銀企信息壁壘,也大幅提升融資對接效率,“在這個開放生態里,徽商銀行已經在省、市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上線了260多款契合本地需求的信貸產品,實現了從‘企業找資金’到‘資金找企業’的轉變。”
省發展改革委財金信用處負責同志介紹,企業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滿意融資,正是依靠平臺金融服務“信用中樞”功能,它高效整合企業信用信息,精準捕捉融資需求,將企業真實的經營困境與優質的信用畫像,瞬間推送至匹配的金融機構末梢。
如今,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作為全省面向金融機構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唯一出口”,已聯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及人保、國壽等近30家主要金融機構總部,建成運行全國一流的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采用“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方式,運用AI大模型技術,精準識別不同企業融資痛點,主動對接和幫助各類經營主體制定一攬子金融適配解決方案,提供融資需求實時對接、多元融資渠道匹配、個性化融資方案設計等服務。
有保險、擔保、租賃、期貨、股權投資等其他融資需求的,可直接通過平臺在線申請,無需線下赴每個機構對接申請,實現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與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線上聯動。通過平臺金融服務問題反饋渠道,反饋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個性融資困難,平臺在線組織銀行、擔保、租賃、保險等金融機構“聯合會診”,提供多渠道增信融資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面向全省291萬家中小微企業,累計發放貸款2.3萬億元,其中無抵押無擔保信用貸款1.1萬億元。
信用是營商環境競爭力
如果說,企業講信用得到了切切實實的融資實惠,那么“免申即享”就是“政府講信用”的典型案例。
什么是免申即享?它是指符合條件的企業或群眾無需主動申請、無需提供材料即可享受政策待遇。
“一開始以為是打款錯了,后來才知道是政府發的獎補!”談及“免申即享”政策,科大重工集團(郎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蘭至今印象深刻。
去年,該企業財務人員意外發現賬戶多了幾筆資金,直到收到政務平臺短信通知,才明白這是政府通過大數據匹配發放的政策紅利。
“這種‘不打招呼送實惠’的方式,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政策溫度。”李蘭表示。
過去,企業申領政策扶持需耗費大量時間收集材料,部分材料還需多部門蓋章確認,流程繁瑣且耗時。“免申即享”政策實施后,這一局面徹底改變:企業無需主動申報,相關部門通過大數據篩選符合條件的企業,直接將獎補資金精準送達,真正實現了“政策找企業”。
2024年以來,科大重工已通過“免申即享”獲得6筆、總計86萬元資金,這些資金全部投入設備升級,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不用再為申報流程分心,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發和生產上。”李蘭的感受,正是“免申即享”政策價值的生動縮影。
將惠企政策兌付全流程搬上“云端”,讓惠企政策申報、審核和資金兌付“一網通辦”,安徽的“免申即享”舉措,降低了企業的制度性成本,激發了市場肌體的生機活力,也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自2023年3月1日“免申即享”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安徽已通過平臺兌付財政資金218.3億元,惠及企業4.5萬家,其中,今年兌付41.4億元,惠及企業1.4萬家。
省財政廳績效處負責同志表示,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免申即享”平臺的搭建,是安徽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該平臺運用大數據手段,通過給企業打標識,將政策與符合條件的企業精準匹配,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最大限度提高政策供給的精準度、便利化和公平性。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