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滔滔長江水,奔流永不息。76年前,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打響,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一舉摧垮國民黨的長江防線,迅速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終結。
10月21日,安徽國防動員“重走支前路”南線尋訪團來到合肥瑤崗、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和縣西梁山烈士陵園,重溫這段偉大歷史,感受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動人故事。
一盞馬燈見證偉大戰役
位于肥東縣撮鎮鎮的瑤崗,這是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村莊。1949年3月28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進駐瑤崗村,在這里運籌帷幄,歷時43天指揮了渡江戰役,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瑤崗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也載入了中國革命歷史畫卷。
據介紹,渡江戰役總前委選址在瑤崗,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群眾基礎好,當地老百姓支援前線戰斗的熱情高;二是地勢地形好,易于作戰,便于防空,利于隱蔽;三是交通便利,同時距合肥又近,非常利于指揮。
在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鄧小平臥室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盞馬燈,正是這盞馬燈,伴隨著鄧小平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發出一道道指令,見證了一場偉大戰役的發生。
位于長江北岸的和縣西梁山,與蕪湖的東梁山夾江對峙,隔江相望,合稱為天門山,如一座天設的門戶,扼守江面,地勢險要,是國民黨長江防線在江北的唯一制高點。
為擾亂敵人江防計劃,迷惑敵人,減少我軍真正的突破口處敵人的防守兵力火力,解放軍采取聲東擊西策略,由三野9兵團30軍90師攻打西梁山,千方百計讓敵人產生錯覺,牽制敵人的兵力火力,為主力部隊渡江創造有利條件。
1949年4月8日凌晨,擔任主攻的第269團向敵人發起進攻,戰士們飛身沖入敵人戰壕與之肉搏拼殺,敵人很快潰不成軍。短短幾晝夜的激戰,我軍給敵人以重創,同時也付出血的代價,第270團團長朱慕萍等1000多名烈士長眠在西梁山上。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至今仍矗立在西梁山巔。
4月20日20時,渡江戰役的序幕拉開。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萬帆競渡,炮火紛飛,百萬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突破國民黨構筑的長江天塹。4月23日,解放軍跨過長江天塹,解放南京。
“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捷報傳來,仍在渡江戰役總前委的陳毅詩興大發,在臥室墻上題下這首詩。
一艘小船體現魚水情深
在波瀾壯闊的渡江戰役中,無數支前船工舍生忘死駕駛帆船,競相運送解放軍橫渡長江。在渡江戰役紀念館,特級講解員石慧給記者講述了“渡江特等英雄”車勝科浴血奮戰七晝夜的事跡。
1949年4月20日晚,車勝科與父親車德旺和二弟車勝福一起,駕船載著30多人的突擊隊向著對岸疾馳。在紛飛的彈雨中,父親與二弟相繼中彈倒在船艙里,車勝科左手也負傷,血流不止。車勝科想到渡江前的誓言“堅決把解放軍送過江,讓江南人民都解放”,強忍傷痛,用右手獨臂拼命劃,將突擊隊送到岸邊。
回到北岸,天已大亮。車勝科將父親和二弟交給救護隊,自己則繼續劃著小船運送部隊渡江。從4月20日夜晚送第一突擊隊過江起,到26日將江北解放大軍渡完,車勝科駕著他的小船在江上來回劃了七天七夜。
渡江戰役結束后,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部授予車勝科“渡江特等英雄”稱號,無為縣支前指揮部評選他為“特等渡江功臣”。當他返回家鄉時才得知,他的父親與二弟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已在戰地醫院犧牲。
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馬毛姐、車勝科、張孝華……一位位普通群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軍民魚水情。“在渡江戰役中,軍民比例為1比10,一名解放軍背后至少有10名老百姓的支持,渡江戰役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講解員石慧告訴記者。
合肥市國防動員辦公室軍事設施保護處副處長楊潔在參觀完渡江戰役紀念館后感觸頗深。“當年渡江戰役能夠沖破長江防線,加速全國的解放,靠的就是把老百姓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紀念館里支前文物,船工的老故事都能夠證明國防動員得激活群眾潛力。放到今天,更得把這份動員力抓實抓好,讓民眾力量成為國家安全的硬底氣。”
一種傳統凝聚強大力量
走進新時代,支前傳統始終薪火相傳,聽黨指揮、眾志成城、無私奉獻、敢于勝利的偉大精神力量已經深深融入血脈之中。
“自從渡江戰役總前委設立在瑤崗之后,一直到今天,瑤崗年輕人參軍人數在周邊都是最多的,就是因為受到了那段革命歷史的影響。” 瑤崗村黨支部書記王永金告訴記者。
作為渡江戰役“第一槍”打響地,馬鞍山市國防動員系統深植紅色基因,傳承支前精神。
馬鞍山市國防動員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姚雪告訴記者,馬鞍山打造“國防教育進校園、進社區”系列活動,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國防主題教育課活動,依托佳山人防基地接待參觀團體,通過防空警報試鳴、媒體專題解讀強化全民國防觀念。
佳山人防宣教展廳先后承接了市第八中學、采秣小學等學校團體參觀學習接待活動。工作人員多次前往青少年實踐教育中心開展普法宣講。赴雨山實驗中學、新博中學等校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以多樣化的普法途徑增強青少年的國防意識。近五年,累計發放宣傳品25000余份,線下宣傳150余次。同時聚焦新域新質力量建設,培育專業技術骨干隊伍。通過宣傳教育、現場核查、群眾“前哨”監督三重舉措,保障全市人防設施戰備效能。
省人防指揮信息保障中心助理工程師劉昊表示,新時代國防動員任務艱巨,必須傳承紅色基因,立足軍民融合,強化科技賦能,精準轉化社會資源為支前保障力。要以平戰一體、高效聯動的現代動員體系,匯聚起支撐打贏的強大戰略力量。
(記者 蘇藝、劉生智、王坤、陶冠宇)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