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銅陵市公安局石城路派出所的調解室內,一場持續兩年的物業糾紛正在迎來轉機。民警、律師、法官各司其職,短短兩小時就讓僵持不下的雙方握手言和。這是"e法潤江淮"采訪團在銅陵基層治理一線見證的生動一幕,也是該市創新社會治理體系的縮影。
從鄉村的"百姓評理說事點"到城區的綜治中心,從派出所的"三所一庭"到社區的多元調解,銅陵市正以創新實踐奏響基層社會治理的"三重奏"。這套治理體系不僅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更讓法治精神浸潤到千家萬戶。

機制創新: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
石城路派出所的"三所一庭+N"機制,是銅陵基層治理創新的典型代表。這個僅有31名民警的派出所,面對轄區6.3萬人口、萬達商圈等重點單位的復雜環境,探索出了一條多元共治的新路徑。
"過去單打獨斗,現在聯合作戰。"派出所負責人這樣形容工作機制的轉變。他們聯合司法所、律師事務所、法院巡回審判庭,并視情引入社區、商管、勞動監察等"N"方力量,構建起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機制。
在近期的一起餐飲企業糾紛中,由于經營不善,企業拖欠員工工資十余萬元、供貨商貨款一百余萬元。啟動"三所一庭"機制后,律師提供法律咨詢,法院指導訴訟程序,勞動監察部門立案調查,商管參與協調,最終促成工資發放、貨款追償,歷時兩個多月的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數據顯示,該機制已成功調解168起疑難糾紛,成功率達98.7%。這種"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調解模式,既解"法結"又解"心結",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

平臺賦能:從"分散處置"到"集成服務"
在銅官區綜治中心,10個服務窗口依次排開,"5880我幫幫您"的熱線電話聲此起彼伏。這個700平方米的空間,已成為轄區矛盾調處的"中央處理器"。
中心創新推行"1+5+4"進駐模式,整合公檢法司、信訪等20余個部門力量,6個專業調解室每天都在上演化糾解紛的場景。運營以來,該中心共接收各類糾紛5109件,成功調解1626件,其中物業糾紛調委會成效尤為顯著。
"我們不是簡單息事寧人,而要找準法律支點。"一位調解員道出了工作秘訣。在調解一起物業糾紛時,他們通過調取報修記錄、對照《民法典》條款,耐心向業主解釋責任邊界,最終促成雙方和解。
綜治中心還孵化了專業調解社會組織,全程參與糾紛調處,形成從受理到履行的閉環管理。這種"一站式"服務平臺,既提高了糾紛化解效率,也提升了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根系延伸: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疏導"
在義安區鐘鳴鎮牧東村,"百姓評理說事點"已成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椅圍成圈,清茶飄著香,人大代表、普法志愿者、法律顧問組成的調解隊伍,用鄉音鄉情化解著鄰里矛盾。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村黨委書記牧啟民介紹,自2022年創建以來,這個說事點已成功調解糾紛300余次,收集意見建議200余條,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0余件。作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牧東村將民主法治建設融入日常治理,讓法治精神在基層生根發芽。
"耐心傾聽、公心說理、交心溝通、誠心化解、盡心回訪"的"五心調解"工作準則,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不管是家長里短還是土地征用,調解員都用這"五心"來化解,筑起了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人大代表在這里發揮著獨特作用。他們既當調解員,又當民意收集員,在閉會期間通過說事點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這種根系延伸的治理模式,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疏導的轉變。
夕陽西下,牧東村說事點里依然人影綽綽;銅官區綜治中心的窗口透出溫暖光亮;石城路派出所的民警仍在走訪調解。這些遍布城鄉的治理節點,共同織就了一張有溫度的基層治理網絡,詮釋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深刻內涵,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生動的銅陵實踐。(記者 張賢良)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