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性進展。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標志著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成果。
賦予生產力要素新內涵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認為,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當今世界,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生產力要素的內涵發生了重要變化,迫切需要在理論上作出新的概括總結。新質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生產力理論的認知框架,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賦予生產力要素新規定、新內涵。
呼喚新型勞動者。勞動者不僅是生產過程的直接執行者,更是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高效運用的重要力量。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這在客觀上推動勞動形態發生深刻變化,要求勞動者群體向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轉變。
推動勞動資料迭代升級。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勞動資料在科技創新推動下更新迭代,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不斷應用到物質生產領域,拓展了勞動工具的邊界。
促進勞動對象不斷擴展。勞動對象是指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加工、操作或使用的對象。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看,不同生產力水平所對應的勞動對象也不同。在農業和工業時代,勞動對象主要是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料,新質生產力理論將勞動對象拓展至數據等非實體形態的新型生產要素。
豐富生產力發展動力源
從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動力看,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強調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創新的主導作用,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多維度創新。
注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同時,科技成果只有通過轉化應用,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要讓科技創新更好賦能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更好激發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相互促進、緊密融合,共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強調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廣泛運用,全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客觀上要求加快完善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制度,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局面。
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緊緊依靠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好不好”“優不優”的問題。培育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躍升,可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是決定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要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出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厚植人才根基。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要為民造福,要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生產力發展成效的根本標尺。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有速度、有規模”,更要“有溫度、有質量”。不斷提升社會生產力水平,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創造社會條件,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這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如果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或組織模式,在提高產出的同時,存在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問題,那必然不屬于新質生產力的范疇。
綠色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趨勢,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一方面,通過傳統技術改造、設備升級和材料優化,推動包括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利用的循環化、要素使用的集約化、能源消費的低碳化、產品供給的環保化等在內的產業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發揮綠色產業、低碳產業、環保產業的帶動作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和含綠量,以綠色發展新成效持續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王一新 作者系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日報)
信息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