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連續13年選派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赴“三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開展社會工作服務,“三區”計劃成為培育本土力量的“孵化器”——
如何打造一支“不走”的社工隊伍

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鎮順河幼兒園改造后的新運動場。(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今年1月,岳西縣店前鎮司空村船形廣場改造,志愿者在清理場地。(資料圖片)本報通訊員 程霞平 攝
選派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三區”計劃,在安徽已經走過13年。
這項源自中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的民生工程,其核心使命不僅是為“三區”困難群體送去精準化社會工作服務、助力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更在于播撒專業火種,培育扎根當地的社會工作文化與人才土壤。
我省選定亳州、宿州、阜陽、六安、安慶五地作為受援地,每年遴選近20名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分赴當地開展為期一年的服務。如今,受援地的社會工作事業已從“破土而出”邁向“開花結果”,但新的考驗也隨之而來:一年服務期滿、派駐人才撤出后,當地專業人才隊伍能否實現“自發生長”?常態化的社會工作服務能否持續接力?
這一問題直接關乎“三區”計劃的成色。各界期待,這項深耕基層的民生計劃,不僅要當好社會工作理念的“播種者”,更要成為培育本土力量的“孵化器”,讓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在“三區”扎下根、留下來,真正構建起一支永不撤離的本土專業人才隊伍。
專業賦能 派駐社工開展多元服務實踐
“前段時間,我感覺呼吸不暢,多虧了志愿者和愛心車隊,把我送到醫院。”11月6日,家住六安市金安區望城街道正陽社區的何紅珍剛出院不久,作為一名獨居老人,她對轄區志愿者在她生病期間給予的幫助連連稱贊。
去年7月,六安市金安區行知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參與了“三區”計劃,派出3名專業社工駐點到該區清水河街道李臺社區。“我們將六安市的‘愛心車隊’志愿服務資源引入進來,在本地補充招募志愿者,為轄區高齡、空巢、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免費送醫、陪診服務。”行知社會工作發展服務中心理事長段俊霞告訴記者。
這樣的志愿服務以李臺社區為據點,不斷向外圍擴展,并延伸孵化出針對寶媽、小學生等8支志愿服務隊伍,為轄區重點群體提供服務。
今年7月,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大周村黨委副書記薛艷麗通過考試取得了初級社會工作師資格。“這對我的職業發展和工作能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助力。”薛艷麗說。她坦言,這份成績少不了專業社工的功勞。
“駐點到大周村以后,我們把培養當地的專業社工人才作為工作重點。廣泛動員全區基層工作者報考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參與開展考前輔導。”亳州市惠眾社會工作服務研究中心項目主管劉榮萍對記者說,一年服務期內,他們在全區范圍內推動1800人參加社工考試,舉辦5次線上線下考前輔導。
去年9月,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鎮馬場小學的學生們用上了嶄新的校園運動場,宿舍環境也有了較大改善。宿州陽光天使社會工作發展中心通過撬動財政配套資金和公益資源136萬元,對2所農村小學、1所農村幼兒園的運動場和1所農村小學的宿舍進行硬件改造,顯著改善辦學條件。
在岳西縣店前鎮司空村,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合肥市廬陽區社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聯動設計、施工、種植養護等多方專業力量,推動美麗庭院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風貌煥然一新。“在此過程中,我們還挖掘并培養了一批志愿服務骨干,使其成為基層治理的內生力量。”社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李賀喜深有感觸地說。
理念更新 “三區”煥發治理新動力
“三區”計劃實施以來,社工團隊進駐受援地開展系列服務。他們立足當地實際需求,運用專業工作方法,在民生服務、社區治理、人才培育等多個領域推進相關舉措,為受援地帶來一系列可感知的變化。
“專業社工的到來,給我們基層工作者帶來了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服務群眾的新思路。”大周村黨委書記邢軍委對社會工作的價值深表認可,他表示,專業社工不僅為村里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更為困難人群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幫扶。
今年69歲的楊華是大周村的退休老書記。“我們雖然退休了,但身體硬朗,干事勁頭不減,就是一腔熱情不知道往哪里施展。”楊華告訴記者,專業社工的到來,摸排了村里的人口特點后,為他們這群老黨員、老干部、退休教師等“五老”人員組建了“大周衛士”志愿服務隊。有了這個平臺,楊華等人投身鄉風文明建設,勸導村民移風易俗,在自我實現和社會服務之間找到了契合點。
在馬場小學,社工將重心放在學校社會工作上,強調不僅教書,更要育人。“教師可能更多關注學生個人,而社會工作者卻會針對重點對象,關注其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注意到社會功能的失調,強調社會關系的修復。”宿州陽光天使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理事長張歡說。
馬場小學的一對姐妹倆,因為父親離世、母親改嫁,由爺爺奶奶監護,奶奶對生活前景信心不足,整日唉聲嘆氣。社工了解情況后,通過鏈接社會支持,提供個案輔導等方式,讓奶奶轉變觀念、重開笑臉。
六安市金安區清水河街道李臺社區是村改居的熟人社區,居民閑聊時常常提及轄區大齡青年婚嫁難題。“我們敏銳捕捉到這一群眾關切的社會問題,隨即積極響應,通過鏈接紅娘資源,組建‘社區紅娘’志愿服務隊。”段俊霞介紹。社區居民張德云成為志愿骨干。
“我們聯系了十多位熱心老姐妹,在社區內摸排單身青年情況,通過信息比對為他們牽線搭橋。同時在社區公告欄、朋友圈、抖音等平臺加大宣傳力度,不少家長主動上門遞交子女信息。”據張德云介紹,目前服務隊已吸引社區內外600余名單身青年登記,成功匹配16對,其中3對已登記結婚。“很多年輕人不是不想結婚,只是缺少合適的相遇機會。”張德云笑言。
持續發展 社會工作如何更好實現在地化
為期一年的“三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不僅成功向受援地廣泛傳播了專業社會工作理念,更聚焦困難人群的實際需求提供了精準有效的社工服務,同時系統性培養了一批扎根本土、具備實操能力的社會工作人才。
為讓更多“三區”人民享受到社會工作服務,部分項目點會在一年之后進行相應調整。但一年的服務周期相對有限,缺乏一定的連續性,這讓社會工作服務難以在當地有效沉淀,形成成熟的社會工作文化。
“社會工作服務對我們幫助很大,可惜就是時間太短,很多事情剛剛起步,還沒來得及仔細打磨。”邢軍委語帶惋惜。劉榮萍認為,社會工作服務支援某地應當具備一定的連續性,至少三年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模式。
淮南師范學院法學院副教授、高級社工師姚政宏則提出了一個社會工作者與當地的“粘合度”問題。“社工機構幫助基層,需要有一個長期駐扎的過程,要與當地老百姓有長期的接觸。”姚政宏說,但目前,不少社工機構由于一些具體的困難和問題,沒有辦法保持長期駐扎。
專業社工撤出以后,當地社會工作能否“自發生長”?姚政宏認為,這離不開當地的政策支持。只有政府和民眾有一定程度的知曉并從心理上支持和相信社會工作具備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社會工作才能獲得永續發展。
政策支持不足的問題在學校社會工作領域尤為突出。宿州市埇橋區引導在校年輕教師學習社工專業知識,動員10名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培訓,其中4名教師成功取得社工職業證書。不過張歡認為,由于學校社會工作沒有定崗,缺乏制度和政策支持,教師參與社會工作動力不足。“學校社會工作真正落地,必須有崗有酬。”張歡強調。
對此,省委社會工作部社會工作人才與志愿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已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相關試點,安徽也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預計不久的將來,學校社會工作將實現專職專崗,相關人才培養也將納入管理培訓體系,為本土化發展提供制度支撐。(記者 劉良慧)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